精选内容
-
什么是小儿麻痹的后遗症?
实际上小儿麻痹症与小儿麻痹后遗症(简称儿麻后遗症),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小儿受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侵害得了病,就叫小儿麻痹症,如果最后病治好了,患儿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就不能叫小儿麻痹后遗症;只有得病后患儿没有完全恢复,而留下了后遗症,才能叫小儿麻痹后遗症。比如小儿患病后肢体出现肌肉萎缩、关节畸形、两下肢一长一短,行走困难等。一般来说在患儿发病两年以后,又有后遗症才能称为小儿麻痹症后遗症。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由于小儿麻痹糖丸疫苗的推广,小儿麻痹症已越来越少见。此病的病因是灰质炎病毒,具有神经亲和性,特别容易侵犯脊髓前角大运动神经元和脑干细胞。病毒破坏神经细胞,造成肌肉驰缓性瘫痪。经过一年治疗后,患者的麻痹和畸形无进一步改善,称为后遗症。小儿麻痹患者症状轻重不一。有的只是一、二条肌肉瘫痪,有的四肢和躯干完全麻痹。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治疗目的在于预防和矫正畸形,改善肢体功能。手术主要分重建肌力平衡手术和截骨矫形术。前者一般是利用瘫痪肌肉周围较健全的且功能次要的肌肉来代替功能重要的瘫痪肌肉。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拆东墙补西墙。前提条件是质量上东墙比西墙好,但是功能上西墙比东墙重要。截骨术的目的是矫正下肢畸形,恢复正常力线,增强下肢稳定性。通过这些手术可以改善患者肢体的功能和生活质量。术后一般需要长期康复训练配合。一定要注意病情,早些就医,不耽误最好的就医时间。
俞志涛医生的科普号2020年12月24日1426
0
0
-
13价肺炎疫苗及五联疫苗有必要打吗?
孙绪丁医生的科普号2020年05月24日3119
0
1
-
小儿麻痹后遗症老了会怎样?
造成人的损害是在小儿麻痹急性期过后,就是后遗症,往往会造成肢体残疾、功能障碍、外观不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小儿麻痹后遗症,从目前我们国家的情况来看,基本上都是40岁、50岁,甚至年龄更大的一帮群体,客观上来说,他们都逐渐步入到晚年,这个病从进展的角度来说,不会再对他们的身体造成更多的损害,但是伴随着年龄增大,他们出行会更加不便,原有的这些残疾、肢体功能障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所以年龄越大,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引起的残疾会给他们生活带来更多的不便,小儿麻痹后遗症老了以后,比如关节的屈曲挛缩,就走不动路了,需要手扶腿走路。希望他能在40岁之前做矫正手术,那么手扶腿走路是儿麻最常见的一个表现,做一个髁上截骨,做一个腘绳肌的移位,就能让它接近正常人,就不用手扶,而且走路很远。
王江宁医生的科普号2019年07月20日3167
0
0
-
小儿麻痹后遗症
索引中华医学百科全书骨科分卷第三篇《骨病》 第十一章:后遗症畸形条目 条目编号:三级条目(856) 条目名称:小儿麻痹后遗症 作者姓名:秦泗河 作者单位:国家康复辅具中心附属康复医院 联系地址:澳门新濠天地注册_北京亦庄 条目分类:疾病类 索引词:小儿麻痹后遗症 肌肉瘫痪 肢体畸形、运动障碍。 定义小儿麻痹症,是一种由嗜神经病毒感染脊髓前角细胞和某些脑干运动核的急性传染病,特点是发热后出现肢体弛缓性瘫痪,这种病毒主要损害脊髓中前角运动神经细胞,从脊髓横断面上看,前角细胞呈灰色,故称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该病发病时的年龄85%以上是3个月~3岁的婴幼儿,因此在中国俗称小儿麻痹症。急性发病后2年内属恢复期,但通常在发病后5~6个月内肌肉恢复最多,患小儿麻痹症受累肢体两年后功能未恢复即称为“小儿麻痹后遗症”或“脊髓灰质炎后遗症”(Poliomyelitis Sequelae)。该症每个患者肌肉瘫痪的程度、范围不同,随着患者年龄增长,不正常的负重应力而发生不同类别的肢体畸形和功能障碍。因而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伴随着患者从儿童——成年——中年——老年的全过程。 肢体瘫痪畸形的发生发展规律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肌肉瘫痪所造成的肌力不平衡渐趋明显,为畸形形成与发展期。特别是广泛而严重的肌肉瘫痪,患儿长期使关节或肢体置于某种固定位置,往往导致屈曲优势的关节韧带、筋膜、肌肉处于纤维蛋白变性或部分变性状态,使受累韧带筋膜等丧失应有的延展性,表现为关节挛缩、躯干不良姿势或屈髋挛缩、屈膝挛缩、马蹄内翻、骨盆倾斜等骨关节畸形。 导致肌肉瘫痪和骨关节畸形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如下几种因素:①受累脊髓灰质神经细胞的范围和程度;②支配肌或肌群的脊髓灰质细胞柱的高度和宽域;③肌力不平衡所引起的肌力强势侧畸形改变;④长期废用及肌肉、筋膜的挛缩;⑤长期异常承重姿势的应力;⑥患病的年龄和后遗症期是否得到正确治疗。 肢体的畸形和功能障碍随着年龄的增加亦有变化,由于几十年的非平衡状态下运动,患者进入中年以后肢体的功能代偿必然减弱,累计健侧肢体退变、脊柱形变,致使全身功能减弱,即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后发症。因此,患者在终生使用自己残肢的每一年龄阶段,都应该定期找有经验的矫形外科医生检查、咨询、指导,或施行矫形手术治疗和早期佩戴支具保护下行走。 临床表现与检查临床上还没有一种疾病似脊髓灰质炎那样,导致每个病人肌肉瘫痪的程度、范围那样变化无常;造成肢体畸形的类型那样的繁杂多样,形成各具特点的病理步态与功能障碍。小儿麻痹后遗症临床表现的共性是不同程度下肢肌肉瘫痪、萎缩,侵犯腰腹部和上肢肌肉者不足5%。下肢轻度肌肉瘫痪者仅仅表现为肌肉萎缩,常速行走与正常人无异。较重度瘫痪、畸形病人需要持拐杖或者手压腿行走,双下肢重度瘫痪畸形,将完全丧失站立行走功能仅能爬行、蹲移,或者依靠轮椅代步。 专科检查要点肌力检查:是评价患肢瘫痪畸形的范围、程度,制定合理治疗的主要依据。临床上通常是用手法测定肌力对关节的旋转效应。正常的肌肉肌力是5级,某一个肌肉全部瘫痪即为“0”级,然后依据某条肌肉瘫痪的程度分1~4级,如果下肢肌肉完全瘫痪称谓“连枷腿”(古代打谷子的一种农具)。关节功能检查,主要测定关节的活动范围。下肢长度检查是确定下肢不等长程度。X线等影像检查,判断骨关节畸形情况。 病理步态观察是重要的检查项目,可以用仪器做步态分析,但是仍以目测和摄影纪录为主,简便易行,基本能满足矫形外科临床需要。依据下肢瘫痪畸形的程度:将步态分为:爬行、蹲移或依靠轮椅代步(丧失直立行走条件);持双拐行走,持单拐或者手压股行走;重度跛行,不同形式的中度或轻度跛行。手术治疗前应常规做病理步态及功能状况的摄影纪录,手术治疗后再做步态摄影可以做出行走功能改变的动态对比。 诊断依据以下四条检查结果容易做出诊断: (1)病史,出生时正常,一般在出生三个月后,继发热后出现肢体瘫痪,热退以后其瘫痪逐步好转而不是进行性加重或恶化,肢体瘫痪95%发生在下肢。但个别轻型的患者往往没有清楚的发病史,在排除了其他致病原因外也可诊断为小儿麻痹后遗症。 (2)不对称的肌肉软瘫或弛缓性瘫痪,受累肢体不同程度的萎缩,肌张力低,腱反射弱或消失,无病理性反射,95%以上发生在下肢。 (3 )智力正常,感觉功能正常,大小便功能正常。 (4)肢体瘫痪、畸形的程度、范围繁杂多样,肌肉瘫痪萎缩重者,患肢血液循环差,皮温低冷。 保守治疗(一)合理训练残存肌力,但是不能疲劳性训练,否侧加重残存肌肉萎缩。患肢自我按摩瘫痪肢体并注意保暖,以改善血液淋巴循环。 (二)轻度关节挛缩或畸形,佩戴辅具(支具)可以预防畸形的发生,改善下肢功能。 (三)若骨关节畸形有加重趋势,应找矫形外科医生检查,能给你提出合理化的预防、治疗建议。 手术治疗在人类罹患的数以千计的疾病中,每个病种总有多种供选择的治疗方法,但唯有下肢的骨性畸形一旦发生,如成年人在冠状面上下肢力线明显偏移、足踝部发生固定性内翻畸形,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只有一个——外科手术矫正。如果不早期手术矫正,因关节面偏心受力,在站立行走负重应力下畸形将加重,骨性关节炎提前发生,久之,容易继发骨盆倾斜、腰椎侧凸、对侧下肢等疾患。合理的矫形手术能突破性改善 (一)手术适应证 小儿麻痹后遗症手术适应证,除了遵从一般外科的基本原则外,若出现以下肢体畸形类型的患者,建议尽快找有经验的矫形外科医生实施手术治疗 肢体静态平衡破坏,畸形不断发展并继发新的畸形。如髋关节屈曲、外展、膝内翻伴有韧带松弛、马蹄内翻足等。并继发骨盆倾斜、脊柱侧凸等问题。必须采取矫形外科手术,以恢复下肢正常的负重力线,打断畸形发展的恶性循环。 肌力严重不平衡:肌肉不均衡的瘫痪、萎缩,是造成畸形发展恶化的根本原因,调整肌力平衡的手术,是防止畸形,增加肢体功能的有效措施。常用的方法是肌腱止点的转位手术。如将胫前肌或胫后肌止点外移,防止足内翻畸形。腓骨长、短肌止点内移,防止足外翻畸形等等。 (3)关节严重不稳定 下肢的关节稳定是站立行走的基础,若关节明显松弛应做肌腱紧缩术、有限的关节固定术。如足部的跟距关节、三关节固定,膝、踝关节的肌腱固定术、髋关节囊紧缩与阔筋膜紧缩等。 (4)双下肢严重不等长,应施行等长肢体的手术。若单侧下肢肌力广泛重度瘫痪,较健侧下肢短缩3cm有利于患者起步行走,不要力图恢复双下肢等长。 总体上判定一个小儿麻痹后遗症肢体瘫痪畸形病人有无手术适应证,就是分析评价其有无矫正畸形、改善功能的要求和条件,手术后能不能达到畸形矫正、改善功能的目标。有的患者从医疗的角度分析应该手术治疗,但其效果达不到患者的要求,应暂缓实施外科治疗。由于小儿麻痹后遗症矫形手术的治疗缺乏国际、国内通用标准,面对一个下肢残疾病人是否有手术适应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手术医生对小儿麻痹后遗症的认知与临床经验。近年由于Ilizarov技术的成熟应用,对复杂下肢畸形手术治疗指证突破性拓宽了。 (二)矫形手术的目的或结果 下肢矫形手术的目的:矫正畸形、平衡肌力、稳定关节、等长肢体。恢复或改善功能,预防或减少远期发生并发症。手术后至少能实现4个结果:1)矫正畸形;2)恢复或改善功能;3)预防或减少远期发生并发症;4)某些类型的畸形实施矫形手术,是为辅具假肢装配、康复训练等创造条件。 到目前为止,高、尖、昂贵的医学检查、医疗设备,外科新器械在骨科各个专业已得到广泛运用,但是小儿麻痹后遗症的肢体残疾矫形外科治疗,很少需要高、顶、尖的医疗设备和器械。良好治疗效果的产生,仍需要外科医生的辨证思维、整体观念、手术方案的科学决策,丰富的矫形外科实践经验。 (三)常用手术方法 (一)软组织挛缩松解术 切断挛缩的筋膜、延长短缩肌腱、肌肉为主的软组织手术,以矫正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改善关节纤维僵直,是矫正四肢关节挛缩畸形常用、有效的手术。常施行的有髋关节屈曲、外展挛缩手术松解,髋内收肌挛缩、髂胫束挛缩手术松解,屈膝挛缩手术松解。足踝部最常用的是跖腱膜挛缩松解,跟腱挛缩(足下垂畸形)延长术。 (二)截骨矫形术 截骨术是矫正骨关节畸形常用的有效方法,分为骨干截断术和关节面截除术两类。骨干截断术,常用来矫正肢体内、外翻或内、外旋或屈曲、过伸畸形,如膝内翻、膝外翻的胫骨上段截骨或股骨髁上截骨术等。骨关节面截除术,如足的三关节、跟距关节融合等是常用的截骨术,以矫正关节不稳和足踝关节畸形。如果下肢有多关节畸形,需要采用多个部位同期手术截骨。 (三)肌腱或肌肉转位术 各种神经源性疾病出现的下肢畸形,几乎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动力失衡,若不能早期实施肌肉的动力平衡术,必然会出现动力强势侧关节挛缩、倾斜继而骨性畸形改变。肌腱或肌肉转位术,是预防和矫正畸形、重建肢体运动功能的重要措施,其手术方法和目的是游离健康的动力肌远段或近段,改变方向引入并长至新的骨性或腱性止点,以替代瘫痪肌肉,恢复关节内外或前后的运动平衡,重建其功能。 (四)关节固定术 关节固定术主要适应于下肢的足踝关节,除非是严重感染,髋、膝关节一般不做融合。 足踝关节固定术分肌腱固定和关节融合术,前者适应于未发育成熟的儿童和不适合做关节融合术的某些类型的成年人。由于人类无论是站立或行走,下肢的主要功能是支撑体重,因而足的稳定是行走的基础。当足踝关节麻痹性松弛或出现骨性畸形改变时,应选择关节固定术。临床上最常用的肌腱固定是稳定踝关节的跟腱紧缩固定术;控制足下垂和拇、趾下垂的踝关节前肌腱固定术。最常用的关节融合术是足的跟距关节或三关节融合术。 (五)下肢延长或均衡术 下肢不等长分相对不等长真性不等长。相对不等长也称假性长肢步态,主要一侧由髂胫束挛缩或一侧臀肌筋膜挛缩继发骨盆倾斜所致。彻底松解挛缩的髂胫束和臀肌筋膜,或髋外展侧肢体施行股骨转子下内收截骨,骨盆平衡后,双下肢自然等长。 一侧下肢短缩超过2cm以上会出现降下式步态,应选择患肢延长术,延长的方法目前国际公认的是伊利扎洛夫(Ilizarov)创立的理论与技术。常用的有小腿延长术、股骨延长术、髂骨延长术等。延长术的部位、方法、数量要根据肢体短缩的程度、患者年龄、合并肌肉瘫痪的程度等情况而定。 小儿麻痹远期综合征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不影响寿命,但是约有20%以上于罹病30-40年以后再度出现症状,肢体功能减退,这种新出现的症状称为小儿麻痹远期综合征(Post-polio syndrome PPS)。 PPS主要损及神经肌肉骨骼系统,并非涉及多系统的疾患。主要表现为软弱、乏力、肌纤维自发收缩、肌痛、肌萎缩等。肌肉骨骼系统型,主要表现为关节和肌肉疼痛,关节不稳、韧带劳损,可出现肌腱炎、滑囊炎及继发性骨关节炎等,大多发生于下肢,也可发生于长期使用拐杖的上肢。其发生的原因主要观点认为是患者进入中年后,功能代偿能力降低或丧失,运动系统衰退加重的表现。治疗:应告知病人转换生活方式和适当的康复治疗,存在骨关节畸形者应实施手术矫正,肌肉动力失衡者应手术调整,远距离行走应扶手杖或支具辅助。综合措施可延缓病情发展,改善肢体功能。 预防中国政府于2000年10月15日向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递交了《1999年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进展报告和《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文件》。但肠病毒属的其它病毒,也可引发在临床和病理上与脊髓灰质炎无法区分的病症。在2016年之前,中国大陆仍实行活疫苗免疫计划,由口服活疫苗导致的肢体弛缓性麻痹,仍有个别散发。2017年开始,中国开始普及灭活疫苗免疫,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的发生在中国、在全球,即将如“天花”一样成为历史。但遗留的百万病人许多进入中老年,对其健康指导,肢体畸形矫正与功能重建,仍是医学界重大的责任。 参考文献1.秦泗河编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外科治疗》澳门新濠天地注册_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第一版。 2.秦泗河陈建文焦绍锋 12840小儿麻痹后遗症外科治疗统计分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9:17-22。 3. 秦泗河,肖善文,张雪华等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爬行-蹲移的外科治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2:162-165。 4.张爱民,王玉明,宫慧明等, 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的评价方法,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5:505-508。
秦泗河医生的科普号2019年02月05日5376
2
6
-
儿麻病人补肌力是怎么回事?
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主要症状就是肌肉萎缩、瘫痪导致运动能力下降。很多儿麻后遗症患者,都听说过“补肌力”,单纯从字面理解,补肌力好像就是把瘫痪的肌肉补起来,这不正是治疗这个病的最好方法吗?于是很多病人都对这个手术充满希望,非常关心自己能不能做补肌力的手术,那么补肌力的真相究竟是怎样呢?要理解补肌力手术,就得先从儿麻后遗症的发病原理上谈起。小儿麻痹(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是由于感染小儿麻痹病毒后,脊髓里面负责运动功能的神经细胞被破坏,从而导致这些细胞支配的肌肉失去支配而瘫痪,瘫痪的肌肉慢慢萎缩,并最终被脂肪组织所代替。打个比方来讲,如果将人的运动系统比作军队的话,大脑就相当于司令,脊髓里面的神经细胞就相当于军官,肌肉就相当于士兵,打仗时司令将作战任务传达给军官,再由军官指挥士兵进行战斗。人体完成某一动作,大脑(司令)下达指令给脊髓的运动神经细胞(军官),运动神经细胞(军官)再指挥肌肉(士兵)收缩完成动作;如果脊髓的神经细胞被病毒破坏,就像在打仗时军官被打死,没有军官指挥的士兵(肌肉)马上失去战斗力(瘫痪),并逐渐被敌人俘虏或者消灭掉(变成脂肪组织)。脊髓里面的神经细胞很多,而且成群分区分布,不同区域的细胞群支配不同的肌肉,就好像每个军官带领自己的士兵驻守一片自己的阵地。当人体感染脊灰病毒后,实际上就是人体和病毒相互厮杀的过程,如果人体抵抗力强,在病毒杀死脊髓运动神经细胞之前就会被清除,可能仅仅表现为发烧等病毒感染的症状,并不会出现肌肉瘫痪;但如果人体抵抗力弱,脊灰病毒就会进入脊髓,杀死运动神经细胞。人体抵抗力的强弱程度不同,则进入脊髓的病毒数量和“阵亡”的运动神经细胞数量也不同,运动神经细胞损失越多,肌肉瘫痪越多。每个小儿麻痹后遗症病人的瘫痪程度不同,原因就在于此。人体的所有运动都通过关节的活动来实现。怎么理解呢?比如说走路时,就是肌肉的收缩带动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协调运动,将人体向前推动。没有关节的活动,就不会产生运动。而每一个正常的关节在轨迹上必然存在两个相反方向的运动,如髋关节向前、向后,向内,向外等,膝关节弯曲和伸直,踝关节上翘和下蹬等。每一个运动,都是由一组肌肉的收缩引发,如伸直膝盖就是由股四头肌(大腿前面的肌肉)收缩引起,而弯曲膝盖由股二头肌(大腿后面外侧)和半腱肌、半膜肌(大腿后面内侧)三块肌肉共同收缩完成。了解了人体运动和小儿麻痹后遗症肌肉瘫痪的机理,才好解释“补肌力”是怎么回事。“补肌力”正规说法叫“肌肉移位术”、“肌力平衡术”,是指将肌肉的起点或者止点移位,从而改变肌肉发力时关节运动的方向,它实际上是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手段。比如说一个儿麻患者股四头肌(大腿前面的肌肉)瘫痪了,而他的股二头肌(大腿后面外侧)和半腱肌、半膜肌(大腿后面内侧)都正常,那我们可以在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中选择一两条肌肉,把止点移位到股四头肌的止点,那么移位的肌肉再发力时,其作用就由原来的弯曲膝盖变成伸直膝盖了,可以理解为“补大腿的肌力”。这就好比有4个团的兵力分别从两个方向防守一块阵地,其中1个团防守东边,另外3个团防守西边,当防守东边的1个团被敌人干掉以后,可以从西边抽调1到2个团的兵力来防守左边,虽然整个阵地的战斗力减弱了,但至少能够保住阵地。由于补肌力是改变肌肉的起点或者止点,所以只能用邻近的肌肉来“补”瘫痪的肌肉。如,可以用腹部(肚子)的肌肉补髋关节(胯部)或大腿的肌肉,用大腿后侧的肌肉补大腿前侧的肌肉,用小腿外侧的肌肉补小腿前侧和内侧的肌肉,小腿内侧的肌肉补小腿前侧和外侧的肌肉等等。股二头肌+半腱肌移位代股四头肌示意图,用大腿后面的肌肉补大腿前面的肌肉腹直肌移位代屈髋肌示意图,用肚子的肌肉补胯关节的肌肉双侧骶脊肌移位代臀肌示意图,用腰部的肌肉补臀部(屁股)的肌肉经常会有患者的父母问我们:“能不能把我的肌肉补给孩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在感动的同时,只能遗憾地告诉他们,不行。为什么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肌肉从人体一个部位转移到另外一个部位,叫肌肉移位;如果从一个人体转移到另外一个人体,叫做肌肉移植,二者有本质区别,因为肌肉是不能做移植的!肌肉是一个人体主观可控的运动器官,他的运动受神经细胞的指挥,离开了神经,肌肉就是一块儿“死肉”,而神经细胞在脊髓里面,又不可能跟肌肉一同移植。所以目前从技术方面,还不能实现保留肌肉功能的肌肉移植。最后再谈一下“人工肌肉”。近年来,部分患者关注到有医生在做“人工肌肉”,并向我们咨询能否去做?什么是“人工肌肉”呢?所谓的人工肌肉实际上就是硅胶,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整形外科的填充材料,如隆胸、垫臀等,都是通过填充硅胶来改变轮廓和增加体积。硅胶有一定的弹性,当它被拉长时,通过自身的回弹惯性,可以实现类似肌肉收缩的一种功能。还以膝关节为例:比如说一个股四头肌瘫痪的患者,不能完成伸直膝盖抬小腿的动作,那么就在大腿部位装上一条类似于股四头肌形状的硅胶条,一端固定在骨盆,另一端固定在小腿,当膝关节屈曲时,将硅胶条拉长,当膝关节放松时,硅胶条弹性回缩,伸直膝关节,发挥类似肌肉收缩的功能,但能做的这一系列动作有一个前提,就是膝关节能够主动弯曲,也就是弯腿的肌肉是正常的,否则无法将硅胶条拉长,就起不到肌肉的收缩作用。而且硅胶作为人工材料,都是有使用寿命的,反复长期的牵拉,硅胶有可能丧失弹性,甚至发生变形、断裂。所以我们一般不建议去做所谓的“人工肌肉”移植。本文系焦绍锋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焦绍锋医生的科普号2017年12月30日5511
4
7
-
小儿麻痹后遗症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加重吗?
小儿麻痹后遗症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加重吗?一般手术完成后,不会随年龄的增大再使病情加重,后期在通过一系列的康复训练,恢复正常的行走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放弃治疗,任其发展,小儿麻痹产生的后遗症就会加重,而且还会引发其他的病变。由此可见,小儿麻痹产生的后遗症及早接受治疗可以减少很多的伤害。那么,小儿麻痹后遗症怎么治疗呢? 第一、选择专业医院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澳门新濠天地注册_北京世纪坛医院矫形外科中心作为澳门新濠天地注册_北京地区专业治疗小儿麻痹症疾病的公立医院,技术设备力量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是拥有小儿麻痹症疾病治疗最先进设备的基地之一,同时汇聚了以王江宁等资深专家为代表的小儿麻痹症特色澳门新濠天地网址_专家团队,力求为老百姓带来福音。 第二、根据患者情况对症治疗儿麻畸形—长短腿 对于双腿差距1.5cm以内,采用纳米骨增高法 纳米骨采用微创植入法,切口在0.5cm-1.5cm,一般选择从足跟部和头顶两个位置进行植入,这样能够从整体上增加高度。 对于双腿差距1.5cm以上10cm以下的,采用外固定架延长法 外固定架延长法是目前最常见的延长和矫形的手术方法,其原理是在手术情况下将下肢需要手术部位的骨骼截断,造成人为的骨折效果。截断后可以对骨骼进行畸形矫正或是开始延长。 王江宁院长通过独特的手术器械可以实现对患者的微创截骨,伤口仅需0.5cm即可实现对双腿的截骨。 儿麻畸形—腿粗细的治疗 当然小儿麻痹腿畸形在临床治疗上,主要是针对麻痹导致的畸形,经过一定的矫正手术来完成肢体功能的恢复。小儿麻痹症在成病后期,肢体出现挛缩屈曲,患者不能站立行走,造成肢体功能障碍。纠正错位的骨骼,重建肢体功能,是矫正小儿麻痹腿畸形的最终目的。传统矫正手术在治疗上可以看出一定的效果,但其缺点就是创伤比较大,患者康复起来比较缓慢,增加治疗负担。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人工肌肉治疗术”的诞生已经成为目前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能治好的新型疗法。人工肌肉植入术术前对患者进行查体,了解患者双腿粗细差异、患肢待植入部位皮肤松紧度、肌肉分布及走向,从而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宜型号的人工肌肉。 人工肌肉植入术的技术优点: (1)解决双腿粗细:大腿小腿都可以进行填充,手术切口一般在跟腱内外侧、膝关节内外侧,腿根内外侧。切口一般为3-5cm,单侧或双侧的效果从正面看可以达到80%-95%的相似度,但是从侧面看效果欠佳。最好效果应为三块,即左、后、右各一块,但由于个人皮肤松紧情况不一,填充几块需要视情况而定。 (2)增加部分肌力:人工肌肉两端分别固定在骨头上,具有一定的拉力,当双腿弯曲时会在弹性的作用下形成反作用力,从而间接增加伸腿的力量。 儿麻畸形—骨骼矫正 对于骨骼畸形这类的患者,采用微创技术对麻痹性肢体畸形进行矫正治疗,患者无需承担较大的手术痛苦,即可实现前期的畸形矫正。手术进行的同时,为患者进行外固定架的固定,利用牵拉组织再生理论,刺激患者肢体内部细胞组织分裂,促进骨骼的生长和复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澳门新濠天地注册_北京世纪坛医院采用的外科矫形手术自投入临床以来,先后帮助广大儿麻患者恢复健康,其治疗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术式,得获卫生部权威认证、收录,根据国际医学界临床论证和国内外众多媒体报道. 小儿麻痹症成功案例之林女士 患者,林XX,女性,32岁,因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致左下肢肌肉萎缩,双下肢不等粗伴跛32年来院要求治疗。查体:双下肢站立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澳门新濠天地注册_北京世纪坛医院矫形外科王江宁院长检查之后,根据李女士的情况,采用了人工肌肉治疗术治疗,经过一个半月的时间,林女士双腿看起来一样了,而且双腿走路不仔细看一点都不明显。林女士有重新恢复了自信。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澳门新濠天地注册_北京世纪坛医院专家温馨提示:小儿麻痹症患者在康复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还是比较多大的,训练之时,要掌握适当的训练尺度,数量和方法,一步步来,不要操之过急。如果您的孩子或家人也正在遭受肢体畸形困扰,可直接连线王江宁教授,为您及时解疑答惑。
王江宁医生的科普号2017年11月23日10404
0
2
-
常见传染病隔离期
1.风疹:一般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2.麻疹:一般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应延长至出疹后10天。3.水痘:隔离至全部皮疹结痂。4.手足口病:隔离2周。5.流行性腮腺炎:隔离至腮腺肿后9天。6脊髓灰质炎: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期40天。7.猩红热:至少1周,最好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后解除隔离。
刘俊举医生的科普号2017年07月24日7239
2
4
-
小儿麻痹——脊髓前角灰质炎的概述及病理
【概述】小儿麻痹症主要发生于1~3岁小儿,因引起肢体肌肉麻痹为特征而得名。致病原为一种直径约27nm的病毒,主要侵犯脊髓前角细胞,故又称为脊髓前角灰质炎(poliomyelitis)。 Bordian认为病毒侵犯脊髓后,脊髓被破坏的细胞逐步吸收消失,未破坏的细胞一般在一个月内就恢复正常。Sharrard认为肌肉出现完全瘫痪后,如在半年内仍为0级则永远不可能恢复,其他有一定肌力的肌肉,可有部分恢复。从时间上看,90%可在9个月内恢复,最长也不能超过2年。根据这一概念,现均认为急性期后,有2年的恢复期,2年以后仍留有症状者,便称为后遗症期。 20世纪50年代以后,小儿麻痹症(以下简称儿麻)在发达国家已基本绝迹,但在我国,特别在动乱时期,不重视预防工作,有些地区时有流行,据1987年我国对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知,残疾人总数约5 164万人,其中儿麻后遗症为183万人;仅从1999~2000年二年笔者医院手术统计每年均在110例左右。因此就我国现状来看,还必须面对现有的或目前还继续发生后遗症的儿麻患者,采取果断的康复措施。康复的基本手段主要是采取手术矫治。 多年实践充分证实了矫形手术是改善肢体功能的重要手段,随着科技飞速发展,矫形手术方法和器材的不断创新,如各种肢体均衡方法、远隔肌移位动力重建、髋部手术,生物力学、显微外科技术在矫形外科中的应用以及康复措施等都有创新和改进,使过去认为难治或不治之症有了有效的矫治方法。 【病理与病理生理】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侵入脊髓前角,早期有下列变化:1.仅表现为细胞周围血管充血及水肿,暂时影响细胞功能。 2.神经细胞本身受到侵犯,细胞核肿大,尼氏体碎裂,甚至细胞核的染色质发生分解,细胞浆出现嗜碱颗粒。这类病理改变仍为可逆性,甚至可完全恢复正常,但较前者持续时间长。3.神经细胞本身严重变性,甚至发生溶解、坏死或吸收。这些已经消失的神经细胞就不可能再生或恢复,但是支配某一组肌肉的神经细胞集团,并非全部都出现这一变化,而往往残留一部分保持完整功能的神经细胞,通过其代偿作用又可能获得功能上的改善。一般估计,只要残存40%左右的神经细胞,就可以使肌肉运动功能正常;有30%细胞残存,肌力可望达到3~4级;保存20%神经细胞,肌力可达到2~3级;至10%的神经细胞残存,就仅有0~1级的肌力。因此,瘫痪程度的轻重,早期较直接地反映神经受累的多少,晚期一般可因肌力代偿而有所提高,因畸形发生又有所下降。从脊髓横剖面看(图1),病变主要侵犯脊髓前角内侧部,病变越重则越向外侧扩展,很少侵及后角。图1 脊髓灰质和脊神经横剖面从脊髓纵轴看,支配各条肌肉的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在脊髓前角内排列成细胞柱,各肌群的细胞柱长短不一。如髂腰肌的细胞柱位于胸12至腰3四个节段中;股四头肌位于腰2~4三个节段中;胫前肌仅位于腰4、5两个节段中,因此如病变较轻,就不致侵犯某一组的全部细胞柱,甚至某些病变呈分散或呈跳跃式分布,因此在临床上所表现的瘫痪并不按神经支配区域分布,而是很不对称,呈“乱点名”式的。 从侵犯部位上看,以腰1~4最常见,颈胸段较少,故本病最多见于下肢。主要为股四头肌、小腿伸肌、臀肌,其次上肢的三角肌、肱二头肌,躯干肌有时也受累。 自麻痹一出现,不仅横纹肌失神经支配,而且所支配的血管平滑肌亦受到严重影响,根据病变程度不同,周围血管受累的轻重也不一致,严重者出现整个肌肉微循环广泛凝血改变,血液流经短路,从而严重影响肌细胞的新陈代谢致肌细胞发生坏死或退行性改变。过去一般仅着眼于脊髓细胞的病理改变,很少注意肌肉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许多治疗设计,早期仅多从脊髓中枢方面考虑,此为治疗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图2)。图2 儿麻后遗症外周病理进程随着肌肉的麻痹程度差异及四肢关节肌力平衡失调的影响,继发各种异常改变,并呈恶性循环地进一步破坏肢体功能(图3)。图3 肌麻痹病变进程畸形早期,主要为软组织,如筋膜、肌肉、韧带等挛缩,纠正比较容易。随着病程的发展,就出现了各种各样骨性畸形,因而对于每一个病人应尽早矫治,只有准确地测定麻痹的程度和畸形的性质,才能作出正确的治疗计划。
王江宁医生的科普号2012年02月23日8170
4
1
-
小儿麻痹后遗症,能否治愈?
患者: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男,25岁,出生后腰部长了个疙瘩,发炎后红肿厉害,父母在我2个月的时候带我去东海县医院手术切除,医生鉴定为先天性小儿麻痹症。10岁左右当时听说赣榆县医院来了个专家,就去做了个手术,效果确实很好,只有轻微的坡。 现在是右侧小腿肌肉萎缩,右腿比左腿短了大概三四厘米,右脚小了一点。 想知道能否治愈,谢谢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杨玉生:如果诊断没有错,为“小儿麻痹后遗症”的话,手术治疗的目的不是为了治你的肌肉萎缩,而是治你的畸形,如马蹄内翻畸形,可以通过截骨加肌腱移位得到好转,腿短的问题治疗非常麻烦,做“骨骼延长术”得躺在医院半年以上,谁能受得了?你平时多注意有意识的让不好腿多吃份量,多让其运动,肌肉可以通过锻炼而变得粗壮。
杨玉生医生的科普号2011年08月05日8101
3
1
脊髓灰质炎相关科普号

王江宁医生的科普号
王江宁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澳门新濠天地注册_北京世纪坛医院
矫形外科
600粉丝59.2万阅读

俞志涛医生的科普号
俞志涛 主任医师
澳门新濠天地注册_北京积水潭医院
小儿骨科
1908粉丝106.5万阅读

张临友医生的科普号
张临友 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胸外科
2045粉丝602.5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查振刚 主任医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骨关节外科与运动医学中心
关节炎 4票
人工关节置换术 4票
膝关节损伤 4票
擅长:1.骨关节疾病:骨关节炎、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头坏死、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引起的关节疼痛及活动障碍; 2.关节置换:擅长肩、肘、髋、膝、踝等人工关节置换术,精于各种复杂、重度畸形的髋、膝关节置换术及翻修术; 3.四肢关节畸形:各种发育性、病理性等导致的四肢畸形、活动障碍的矫治和功能重建; 4.关节及关节周围损伤:各种关节周围的复杂骨折;半月板及软骨损伤;肩、肘、膝、踝等关节周围韧带损伤的关节镜微创治疗。 -
推荐热度4.8谢基华 副主任医师江西省儿童医院 神经内科
小儿癫痫 65票
抽动症 24票
脑炎 8票
擅长:癫痫,神经免疫性疾病(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征.抗NMDAR脑炎.副肿瘤综合征.狼疮性脑病.免疫性小脑炎等),脑炎,神经皮肤综合征(结节性硬化、神经纤维瘤病等),肌炎,面瘫,遗传代谢病,抽动症,发育落后,热性惊厥等疾病的诊治。 -
推荐热度3.8杜辉 副主任医师澳门新濠天地注册_北京积水潭医院 足踝外科
拇外翻 71票
先天性足畸形 62票
先天性膝关节畸形 42票
擅长:成人足踝部引起疼痛、畸形、肿胀、僵硬的各类疾病(不含肿瘤和三个月内的骨折):包括拇外翻、拇僵症、跖痛症、平足、高弓足、马蹄足、跟腱炎、跟痛症、距骨坏死、踝关节关节炎、糖尿病足及各种足踝部严重复杂畸形。成人下肢畸形矫正:使用泰勒六轴空间外固定架和Ilizarov环架结合钢板、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下肢各类严重复杂畸形,包括膝内翻(O形腿)、膝外翻(X形腿)、踝关节内外翻、下肢骨折畸形愈合、下肢不等长、小儿麻痹、脊柱裂、脑瘫、侏儒症等。